让“弱势”的中小企业不再被“拖垮”,让“公平交易”真正落地,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“毛细血管”,贡献了60%以上的GDP、80%以上的就业,却长期饱受“回款难”困扰:应收账款越积越多、账期越拉越长,“连环欠”像一道绳索勒住了它们的现金流,甚至成为压垮企业的“最后一根稻草”。为此,国务院专门制定并修订了《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》,就是要用制度的力量,破解拖欠顽疾,为中小企业筑起“付款护城河”。
实施《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》的根本原因在于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、破解“回款难”问题、优化营商环境、维护市场公平秩序,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:
现实问题倒逼立法
中小企业长期面临“账期长、回款慢、拖欠多、融资贵”的困境,尤其是被机关、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拖欠款项的现象突出,导致资金链紧张,甚至倒闭风险上升。
弥补现行法律空白
虽然《中小企业促进法》《优化营商环境条例》等已有原则性规定,但缺乏可操作的细化措施。《条例》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,对付款期限、支付方式、争议处理、信用惩戒等作出系统性、强制性规范,填补了制度空白。
遏制优势主体滥用市场地位
机关、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常利用强势地位设定不合理付款条件(如“背靠背”条款、远期汇票、无预算采购等),变相拖延支付。《条例》通过明确付款期限(机关/事业单位30-60天,大型企业60天)、禁止强制非现金支付、限制以争议为由拖延付款等措施,强制平衡交易双方地位。
保障民生与经济稳定
中小企业贡献了50%以上税收、60%以上GDP、80%以上就业,其资金链断裂会引发裁员、欠薪、供应链中断等连锁反应。尤其在疫情等冲击下,《条例》成为“稳企业、保就业”的关键工具。
与国际接轨的制度创新
借鉴欧盟《延迟支付法令》、美国《及时付款法》等经验,《条例》引入惩罚性逾期利息(每日万分之五)、强制信息披露、信用联合惩戒等机制,显著提高违法成本,推动形成“不敢拖、不能拖”的法治环境。
支持中小企业融资
《条例》明确付款方需在30日内确认应收账款债权,破解确权难问题,推动中小企业通过应收账款融资缓解现金流压力。
结 语
《条例》的出台,不仅是对中小企业“生死攸关”问题的回应,更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体现——通过法治手段矫正市场失灵,保障“弱势”但“关键”的中小企业群体,最终实现“大中小共生、上下游协同”的健康生态。
让每一分钱准时到账,就是让千万家中小企业活下去、活得好、活得久。实施《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》,不仅是在守护企业的现金流,更是在守护创新的火种、就业的饭碗、经济的韧性与社会的稳定。只有用法治把“拖欠”关进笼子,才能让“小”企业迸发“大”能量,共同托举起一个更加公平、更有活力的中国大市场。
(作者:尹万塘,系全国商报联合会权益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、法律头条网总编辑)
责编:谢 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