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以路为笔,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——写在《农村公路条例》实施之际
一条路,能走多远?从“晴天一身土、雨天一身泥”到“出门硬化路、抬脚上客车”,农村公路的变迁,丈量着乡村振兴的坚实步履。如今,《农村公路条例》以法律之名,为这万千通途写下注脚——它不仅是路网延伸的蓝图,更是产业兴旺的动脉、共同富裕的纽带、乡土中国的未来。当法治的基石托起阡陌变通途,乡村振兴的宏伟画卷,正沿着这一条条“四好农村路”铺展开来。
《农村公路条例》的出台,标志着我国农村公路发展迈入法治化新阶段,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“制度基石”。其核心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一、夯实硬件基础,破解发展瓶颈
条例将“提升路网质量”作为建设重点,明确新建农村公路须达标,现有未达标的需升级改造。针对偏远山区、边疆地区等“末梢”区域,通过路网延伸与结构优化,解决“最后一公里”和“最先一公里”问题,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,为乡村振兴奠定硬件基础。
二、畅通要素流动,激活经济循环
条例要求完善农村客运、货运物流、邮政快递融合体系,构建城乡“双向通道”。例如,新疆等边疆地区借此从“通”到“好”、从“线”到“网”跃升,推动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出村进城,促进农村消费升级和产业链延伸。
三、融合产业生态,释放多元价值
条例首次以法规形式推动农村公路与产业园区、旅游景区等一体化建设,形成“交通+产业”协同模式。如农村电商直播的兴起,正是依托农村公路网实现特色农产品高效流通,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,助力农民共同富裕。
四、创新治理体系,强化长效保障
条例构建“县级政府主导、多主体协同”的治理架构,明确村道法律地位,填补法规空白。通过以工代赈、公益性岗位等机制,让农民参与建设与养护,既增加收入,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,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内生动力。
结语:
《农村公路条例》以系统性法治设计,将农村公路从“政策工程”提升为“战略基石”,通过硬件升级、要素流动、产业融合和治理创新,全面激活乡村振兴的“毛细血管”,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持久动能。
《农村公路条例》的实施,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。它以法律刚性固化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成果,以制度韧性破解“重建轻养”顽疾,更以治理创新打通城乡要素流动的“任督二脉”。当每一条农村公路都成为产业路、幸福路、民心路,乡村振兴便有了可持续的筋骨、可感知的温度、可预期的未来。今天,我们以条例为笔、以实干为墨,在广袤乡土镌刻的不仅是里程数字,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“不让一村掉队”的庄严承诺,路通百业兴,法治护长远,基石既奠,其兴可待!
(作者:黄柱,中共党员,法学讲师,系全国商报联合会权益保护工作委员会主任)
责编:谢婷